從矽谷的視角看,日本很多產業似乎都要行將就木。索尼(Sony)、佳能(Canon)、松下(Panasonic)等曾經強大的日本消費品企業正艱難地適應著這個數字時代。
帶著典型的殘忍簡化論,一位加州風險投資家稱,日本企業面臨巨大挑戰。「這就像是穿行在一塊墓地。糟糕的人口結構、毫無創新,被美國、中國和南韓圍毆。」
從東京(長期以來一直比破敗的舊金山更顯繁華)的角度看,日本的產業前景似乎遠非如此暗淡。日本模式的推崇者以更爲含蓄的口吻反駁,矽谷沒有充分理解創新的內涵。哪一項更具創新性:一款將現有技術巧妙結合起來的打車應用,還是一種可以給服裝業帶來革命性變化的人造蜘蛛蠶絲?
您已閱讀19%(283字),剩餘81%(12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