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英國退歐

英國自古與歐洲道不同

阿布拉菲亞:有關英國是否應留在歐洲的討論,已淪落爲經濟或者國家安全層面的胡亂猜測,這令人沮喪。其實數個世紀以來,英國與其歐洲鄰國走的都不是一條路。

沿著倫敦皮卡迪利大街(Piccadilly)步行,你會看到一面歐盟旗幟——懸掛在馬爾他高級專員公署(Maltese High Commission)——而在歐洲大陸上,歐盟旗幟似乎無處不在:在總理的新聞發佈會上,在公共建築上,在汽車號牌上。

英國人並不顯露出對歐洲的熱情,這不僅僅是因爲歐洲的旗幟非常乏味。歐洲身份認同的概念引起了困惑。在不同國家間,乃至一國之內,語言、民族、宗教和文學的多樣性表明,從塞普勒斯到芬蘭我們都有一個共同身份的理念是虛假的。讓義大利走向統一的19世紀義大利復興運動(Risorgimento)的領導者之一說過:「我們已經創造了義大利;現在我們必須創造義大利人。」這個說法在當代的主張中得到了呼應——這個主張是,即使現在沒有形成歐洲身份認同,我們也需要在未來建立這樣的認同。

作爲一名歷史學家,比起大膽的預測未來,我對嘗試理解過去更感興趣。英國是否留在歐洲的公投活動的宣傳淪落爲對我們離開歐洲,經濟或者國家安全會發生什麼的胡亂猜測,我和很多人一樣,都對此感到失望。我們總該仔細看看英國在歐盟(EU)中的過往經濟表現,很難說這令人欣慰:成長疲弱,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下滑,貨幣在一場場危機中艱難前行。

您已閱讀23%(509字),剩餘77%(170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