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聯合國

中國應如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

聯合國貿發會議經濟事務官員梁國勇:在市場經濟地位上,中國謀求歐盟「按時承認」的努力受挫,中國的「自動獲得論」遭遇歐美的「國內決定論」。由於妥協空間縮小,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成爲重要選項。

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已得到80多個國家的「提前承認」,但尚未獲得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和印度、墨西哥等新興經濟體的認可。最近,謀求歐盟「按時承認」的努力遭遇堅冰 ―― 5月12日,歐洲議會通過一項非立法性決議,強調中國並非市場經濟,歐盟應在反傾銷調查中繼續執行非標準方式,除非中國符合歐盟認定的市場經濟五個標準。該決議並不具備法律效力,對最終結果的決定作用也尚待觀察。然而,兩方面因素決定了其重大影響:在歐盟委員會決定之間推出決議,意在表達「民意」並施加先發制人的影響;壓倒性的投票結果(546票贊成、28票反對、77票棄權)也具有結束爭議、一錘定音的意味。

這一情況的出現並不意外。今年1月,左右爲難的歐委會宣佈將其決定推遲到下半年,其關於共同決策程式的說明顯示,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在年底前獲得承認實際上是「不可能完成之任務」。從歐盟內部看,關於此問題的複雜政治博弈涉及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政治主體和不同利益集團,而歐委會的決定必須得到歐盟理事會、所有成員國議會和歐洲議會的認可。近期,中歐貿易特別是鋼鐵行業的情況使原本微妙的政治平衡發生了極其不利的變化,其影響也反映關於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的公共諮商中。上月,數萬德國鋼鐵工人舉行罷工;而就在歐洲議會辯論之際,門外還聚集了有數百名示威者。從外部看,美國的立場也是一個影響因素。早在去年,美國就趕在歐委會開會之前「告誡」歐盟,給予市場經濟地位的決定無異於單方面解除對中國的貿易防禦。受歐洲商業組織委託,一家美國智庫對相關決定對歐洲的潛在影響做了不客觀的分析,其結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以市場經濟地位的不合理邏輯爲基礎,在反傾銷調查中以「替代國」計算成本,這對中國而言是極不公正的。這種作法使中國出口企業更易成爲反傾銷的對象,更難勝訴,並被徵收更高的反傾銷稅,也對中國出口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WTO的統計數據顯示,2000-2014年間以中國爲對象的反傾銷措施達到638件,數量佔全球的27%,與中國出口佔比極不相稱;從涉案金額看,情況則更嚴峻。對歐盟來說,目前有效的73項反傾銷措施中,有56項針對中國,而「非市場經濟地位」在其中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您已閱讀39%(905字),剩餘61%(14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