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優秀的高爾夫球手都知道,常常少即是多。對財務報告而言,或許也是這樣?過去20年裏,公司財務報告的頁數膨脹得驚人。回到1990年代,典型的公司財報都不到100頁;而在今春的年報季,多數大公司都發布了大部頭的財報,頁數經常超過250頁。
所有這些額外披露除了造成更多的樹木砍伐並破壞環境,以及給很多郵政工人帶來背痛困擾以外,實際上有助於利益相關者更好地瞭解公司嗎?更多的披露是反映出了一個真正變得更復雜的世界,還是隻是反映了一直存在的複雜性,抑或僅僅表明監管和會計界失去了理智?
或許,這一「披露爆炸」的最大冠軍是銀行。例如,25年前,德銀(Deutsche Bank)的年報不到100頁(其中兩頁專門介紹公司的藝術品收藏)。當然,如今的銀行既龐大又複雜,所以,人們可能會預期它們的披露也要多而複雜。不過,德銀2015年年報超過了600頁,我們有理由問一問,這樣的大部頭到底是有助於還是阻礙利益相關者瞭解德銀的現狀?年報不但是字數多;而且,任何不熟悉可供出售資產(AFS)、中國存託憑證(CDR)、有條件提前還款率(CPR)、現金增加值(CVA)、存款利率彈性(DRE)、債務估值調整(DVA)、違約風險敞口(EAD)、融資價值調整(FVA)、內部模型法(IMM)、流動性覆蓋率(LCR)、違約損失率(LGD)、合格債務最低要求(MREL)、淨穩定資金比率(NSFR)、證券融資交易(SFT)、壓力淨流動性頭寸(SNLP)或者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這裏只舉幾個例子)的讀者,將很難理解年報中的許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