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商業最具諷刺意味的事情之一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強大的公司在實際上不需要資本的時候,對資本市場的參與程度之深反而超過以往任何時候。以蘋果(Apple)爲例。蘋果的銀行賬戶上有大約2000億美元資金,但蘋果近年來借入了數十億美元,用於回購股票,以支撐最近萎靡不振的股價。
爲何借錢?當然是因爲這樣比把資金匯回美國、並在美國繳稅要便宜。在一段時間內,金融工程幫助這家加州公司提振了股價。但這並未能阻止維權投資者卡爾•伊卡恩(Carl Icahn)在4月末蘋果營收增速急劇惡化時,拋售蘋果股票。他曾狂熱地鼓吹借款回購股票。
蘋果並非唯一不做真正的工程、而大搞金融工程的公司。美國頂級公司從未享有過比如今更大的金融資源。它們資產負債表上的現金達到2兆美元——這麼多的錢加在一起相當於世界第十大經濟體。不過,它們也借入了創紀錄的債務用於回購自己的股票,製造了一場公司債泡沫。這場泡沫已開始破滅(看看埃克森美孚(Exxon)的評級近日遭到調降的事例)。
您已閱讀27%(420字),剩餘73%(115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