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

審視「一帶一路」的歷史視角

牛津學者弗蘭科潘:古往今來,絲綢之路覆蓋的世界心臟地帶吸引了無數英雄豪傑,也讓不同的民族、商品和思想相互接觸,如今中國又把目光投向這個地帶。

沿著亞洲縱橫交錯的交通要道棲息的人民之間有聯繫不是什麼新鮮事。數千年來,有時被統稱爲「絲綢之路」的多條交通線讓不同的民族、商品和思想相互接觸。

2500年前,中國的作家們著手建立一套系統性方法,用以收集生活在作爲中原地區屏障的荒漠和山脈以外的民族的資訊,對他們的市場、領導者、優勢和弱勢進行評估。這與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Herodotus)等人的作品有些相似,希羅多德將注意力放在了連接東方和西方的大陸橋上。

和今天一樣,當時的人們有很好的理由將如此多的注意力投注到「世界的心臟」上。2000年前,這種重要性部分來自於今天的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和中亞諸國出產的天然財富——白銀、黃金和青金石。當年的撒馬爾罕(Samarkand),摩蘇爾(Mosul)和梅爾夫(Merv)等偉大城市擁有大量富裕的精英,這提供了巨大的商機。

您已閱讀27%(358字),剩餘73%(95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