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拿到蘋果10億美金的投資,舊貴族和新霸主的握手激發了無限的想像。
中國媒體喜歡用討巧的標題鼓勵大眾「癡迷傳奇」的本能,比如:因爲滴滴的母公司叫「小桔」,所以「大蘋果」揮舞著支票說:我們是兄弟。美國媒體思維方式往往從逐利出發,他們的第一個直覺是——蘋果股價下跌,所以2000多億美金的現金儲備必須花出去買點什麼,支撐股價。
業內人士對此的分析也有多元視角,比如:蘋果借用投資滴滴向軟體服務產業轉型,理由是滴滴是一家標準的服務型網路公司,投資滴滴標誌着蘋果改變多年專注硬體銷售的運營戰略,開始涉足有著龐大市場空間的網路服務產業。這個理由聽起來蠻真實。還有一種說法是,蘋果在中國之前沒有併購企業的記錄,爲了證明自身重視中國市場的戰略定位並非虛言,也爲了增強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甚至爲了落地在中國的本地化戰略,這是一個一箭三雕之舉。
您已閱讀5%(364字),剩餘95%(626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