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中國拍賣市場「寡頭」化

方翔:中國嘉德、保利拍賣系和北京匡時三家拍賣行2015年總成交額佔中國內地拍賣市場的80%以上,資本運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6年中國內地藝術品春拍尚未拉開帷幕,市場硝煙已經開始瀰漫:中國嘉德將推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局事帖》,這件作品在2009年秋季藝術品拍賣中的成交價達到了1.08億元,成爲了中國書法中首件成交超過億元的拍品;《雲中君和大司命》將在北京保利春拍中亮相,估價爲1.8億元人民幣。

中國內地的兩大拍賣行在拍賣之前就如此比拼,這在以往並不多見。而就在近日,上市公司宏圖高科發佈公告,宣佈通過定向增發收購匡時國際,進軍藝術品拍賣行業。種種跡象表明,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將進入「寡頭」時代。

1993年,上海朵雲軒藝術品拍賣公司舉行首屆中國書畫拍賣會,155件拍品總成交額爲880萬元;1994朵雲軒春拍,255件拍品,總成交額爲1530餘萬元。1994年,中國嘉德也舉行了首場拍賣,分設「中國書畫」和「中國當代油畫」兩個專場,總成交額1420餘萬元人民幣。其中張大千的《石樑飛瀑》以209萬元成交,創了中國書畫拍賣成交最高紀錄。而在當時成交價最高的拍賣行是北京翰海,在1994年秋拍中,北京翰海秋拍中國書畫成交額爲2400多萬,中國古董珍玩總成交額爲860多萬。

您已閱讀34%(476字),剩餘66%(9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