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義

布魯塞爾恐襲留下的教訓

FT專欄作家拉赫曼:巴黎恐襲案的主要嫌犯能夠在布魯塞爾藏匿4個月而未被發現,表明這裏有一個巨大的人員網路爲恐怖分子提供幫助。

最近,我在布魯塞爾參加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組織的一場會議。就在會議的幾天前,去年11月巴黎爆炸案的主要嫌疑人之一薩拉赫•阿卜杜勒-薩拉姆(Salah Abdeslam)在此落網,整個城市都處在緊張氛圍中,但當時沒人能預見到,兩天後布魯塞爾自身也將成爲襲擊目標。

現在看來,那次會議所聚焦的問題如今顯得更加緊迫了。會上的發言者包括伊夫•戈德斯坦(Yves Goldstein),他是布魯塞爾首都大區政府主席辦公室的負責人。

戈德斯坦指出,布魯塞爾25%的人口是穆斯林。他由衷地表示,這座城市(有法語區、佛蘭芒語區及歐盟區)多元混合的性質是其文化繁榮的根源之一。但他也承認,布魯塞爾面臨著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安全問題,因爲布魯塞爾有相當比例的年輕穆斯林人口將「伊斯蘭國」(ISIS)恐怖分子視爲「英雄」。

您已閱讀35%(366字),剩餘65%(69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