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

爲國家服務的中資銀行

FT首席國際金融記者桑曉霓:中資銀行以爲國服務的名義發放高風險、低盈利的貸款,同時爲了彌補盈利,在其他交易和客戶身上承擔更高的風險。

2月29日,中國化工集團公司(China National Chemical Corporation,簡稱中國化工)發出了一份簡短的聲明,表示滙豐銀行(HSBC)和中信銀行(China Citic Bank)會領頭發放爲期3個月的150億美元過橋貸款,爲該集團以430億美元收購瑞士先正達(Syngenta)提供資金。此外,它們還會提供另外50億美元的貸款,爲先正達的債務提供再融資。中信銀行是中國內地上市國有銀行中規模較小的銀行之一,對於這樣規模巨大、備受關注的交易,該行並不是顯而易見的候選銀行。

中信銀行人士悄悄放出訊息稱,該行高階主管之一與中國化工董事長任建新關係密切。今年1月,兩人曾在北京一同用餐,就提供融資達成一致。不管怎樣。市場自會對這一交易做出解釋。

中信集團(Citic Group)已由於旗下兩個主要部門——銀行和證券公司——可能的違規行爲,受到監管機構和中紀委的審查。中信銀行正在領銜這輪融資的事實顯示,要麼調查已經結束,沒有造成任何負面影響,要麼該集團可以通過承接高風險交易(可能得到高額回報,也可能得不到)爲其可能涉嫌的違法行爲戴罪立功。

您已閱讀31%(479字),剩餘69%(106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