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剃刀邊緣

去幹孃家(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半塬上的這個村子,透出一股親切感。每個人家都似乎友善、客氣,房屋也是我喜歡的樣子,他們端飯碗的姿勢,說話的口吻,都叫人喜歡。

(本文爲作者「故鄉在童年那頭」系列之二十四)

我在母親肚子裏的時候,在克拉瑪依當兵的生父已經晉升爲連級文化幹事,他決意和地主出身的妻子劃清界限,好有一個更光明的前程。他極少回家,回家也只是打個照面,轉身便走。爺爺善良軟弱,無法讓自己的兒子安靜下來。大約在我兩歲的時候,生父回家鬧離婚,被爺爺手揮鐮刀趕上了屋頂。母親的訴說復活了我腦海裏殘留的一幅影像:生父躍上長滿青苔的屋頂,虎視眈眈盯著怒吼的爺爺,然後「嚓嚓嚓嚓」踩著灰瓦,邁過鄰居的房舍,奔赴塬下他舅舅家。

現在想想,母親帶我去新疆探望生父,應該是一九六六或一九六七年。母親抱著我,從絳帳火車站乘車,正值全國範圍武鬥爆發,甘肅新疆一帶鐵路不暢,我們三天三夜才走到烏魯木齊。接著坐直升飛機飛到軍隊駐地,她想讓丈夫看在孩子的情分上,收心過日子。在我的印象裏,生父一言不發,只是一根菸接一根菸燃著,冷漠地吐著菸圈。母親一直在哭泣。他都沒有象徵性地抱我一下。

您已閱讀12%(399字),剩餘88%(302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剃刀邊緣

老愚,男,陝西扶風人,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社會觀察家,出版人,散文作家。著有《在和風中假寐》《暮色四合》等。因《「紅二代」的意志》《「紅色重慶」的價值》《重慶紅色頻道發出的信號》 等系列文章,而獲得2011年度亞洲出版人協會評論大獎。公號名爲「老愚的自留地」。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