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刀邊緣

《多灣》裏的革命圖景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飢餓,鬥爭,災難,焦慮……《多灣》描繪的就是這麼一幅中國人的精神狀態。因爲作者內心藏有一座古典生命樂園的記憶,她所寫的無不帶有「失樂園」的特徵。

中國文化傳統裏有「詩史」一說,意即某類詩歌描述的故事或細節,也可當作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來看。因而有了對詩經、楚辭以至杜甫詩歌的各種有趣的解釋。文學和現實,絕非一一對應的簡單關係,情感的投射以及想像力的作用,使二者的關係呈現出複雜多變的形態。相對而言,自然主義的小說更容易呈現歷史的風貌。在這個意義上,周瑄璞的長篇小說《多灣》可以視作歷史的一面鏡像。

這部時間跨度長達七十多年的作品,從民國二十年寫起,終筆於二十一世紀前幾年,講述河南一家四代人的故事。小說的靈魂人物是出生於鄉村知識分子之家的女子季瓷,她知書達理,勤勉勞作,經受各種磨難,將一個因浪蕩子敗家、抽大煙賭博而負債累累的家,帶到接近富足的狀態;就在預備購置土地的當口,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來了……她最終未能做成富貴夢,但依然支撐起一個枝葉繁茂的大家庭。作者爲我們塑造了一位堅韌、仁慈、溫潤、純樸、勤勞、通達而保有尊嚴的女性形象,作家李洱稱其爲「中國地母」。在她身上集中了中原女性美好的品性,成爲生活於亂世的人們的支撐,也溫暖滋潤著今天的讀者。

作者以其詩性、靈動的筆觸,爲我們創造了諸多難忘的情境,風俗人情、自然的節律、人性的深邃與掙扎,有一股直抵心靈的力量。閱讀這部小說,給予我許多久違了的美妙享受。

您已閱讀17%(526字),剩餘83%(252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