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

內地保險監管應向香港學什麼?

聶方義:香港以「公平待客」爲核心的監管改革,將強化香港保險市場的內地客戶化趨勢,從而倒逼內地保險業在客戶保障和保險銷售中介端的進一步改革。

去年底,我在中國內地的一位好朋友拿著幾份她前幾年購買的保險保單給我看,問我這些保單是否還合適。我逐一看過她買的保險產品,一份是住院津貼保險但已到期失效,兩份低保額的分紅保險,再一份就是年交保費近萬元的萬能壽險,提供20幾萬的身故保障和年均4.5%左右的收益率,且收費不菲。

我開玩笑的稱她保險意識還挺強,但對於家庭年收入近百萬、房產近千萬的她而言,我看不出20幾萬身故保障有什麼意義;對財經專業出身、理財能力頗佳的她而言,4.5%的收益率也明顯與她的投資預期有一定差距。當我問她當初購買這些保險時是如何考慮的,她直言不懂保險,當初主要是架不住一個做保險銷售的朋友多次勸說、面子上過不去也就聽從其建議購買了。

見我對她購買的這些保險產品、接受到的保險服務頗有微詞,她就問我香港的保險產品是不是更好,並讓我推薦一些香港的保險產品給她。令我慚愧的是,基於目前香港保險市場上可公開獲得的資訊,我坦言即使我是做保險精算工作的,本著專業的態度,我還不能確切地說香港的某些保險產品就一定比內地同類型的產品要更好、更適合她的財務需求,而且比較和推薦保險產品本就是個費時費力的專業技術活,所以請她多給我一些時間稍加全面研究,到2016年,或許我就可以獲得更多的相關資訊以回答她的問題。

您已閱讀8%(531字),剩餘92%(588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