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藝錄

徐冰:藝術的特性是誠實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可佳:徐冰在提到藝術的誠實特性時說,比如久未謀面的老朋友,聽他談半天是沒用的,一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他真正在想什麼。

(編者按:藝術家徐冰,現工作、生活於北京和紐約。2007年起,就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作品曾在紐約現代美術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等多個藝術機構展出。1999年獲得美國最重要的個人成就獎,麥克阿瑟「天才獎」 (MacArthur Award)」。2010年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人文學榮譽博士學位。2015年被授予美國國務院頒發的藝術勳章,被美國康乃爾大學授予安德魯-迪臣-懷特教授稱號。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可佳女士在北京專訪徐冰先生。)

吳可佳:感謝您接受FT中文網《談藝錄》的採訪。2015年對您而言是非常繁忙的一年。年初您獲得了美國國務院頒發的藝術勳章,是中國第二名藝術家獲得此榮譽。您是否能向我們的讀者介紹一下這個獎項,包括它的評判標準以及在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意義?

徐冰:這個獎是美國新設立的一個獎,每年會頒給一批藝術家。它主要是爲了推動美國在全球的文化政策。對我們有啓發的是,美國這個國家除了在經濟上之外,在藝術上也會比較多地考量與全球的關係。這個獎是一個大使館的藝術項目,即通過大使館的系統,在全球佈置美國的藝術趣味。最早在甘迺迪政府就有這樣的思路。我是因爲在前些年參與了比較多的關於使館的藝術項目,特別是當時貝聿銘先生在美國華盛頓設計了新的中國大使館,貝老邀請我爲這個中國大使館設計一個主體的公共藝術。因爲他覺得他的大使館太硬,所以他希望我做的東西能夠把這個「硬」給調一下。後來我就做了一個叫「紫氣東來」的東西,感覺像一種氣,因爲他的建築是有很多煙囪的感覺——像天窗又像煙囪——這是他晚期的一個風格。當然在這個同時,中國給北京的美國大使館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地方。美國大使館又邀請我做一個作品。他們看中了我的「猴子撈月」——在華盛頓的Sackler(賽克勒美術館)掛著。我們有兩個「猴子撈月」,就把另一個借給北京的美國大使館十五年。當時那個經驗也很有意思:幾乎在同時爲兩個大使館做作品。所以他們可能覺得這個人在此之間做了一個貢獻。就是這麼一個獎。

您已閱讀11%(841字),剩餘89%(680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