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日熔斷機制在A股市場正式生效,結果在今年的第一個交易日(1月4日)就給中國投資者上了一堂生動的熔斷機制教育課。滬深300指數在午後開盤不久就觸及了5%的熔斷閾值,兩市暫停交易15分鐘;恢復交易之後,該指數迅即奔向7%的二次熔斷閾值,股票出現大面積跌停,迫使A股市場提前鳴鑼收市。
此次暴跌在我看來無非有兩個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是,監管層和交易所對熔斷制度準備不足,首次熔斷後相關部門的不作爲反而加劇了市場的恐慌。監管層推出熔斷機制初衷是好的,是希望用保險絲機制來穩定投資者情緒,緩衝市場的劇烈波動。但這一機制發揮效應的前提是在第一次熔斷的十五分鐘期間,監管層和交易所應該查明暴跌原因,並給市場一個說法,只有這樣才能緩解投資者的非理性情緒,比如保險絲原理,如果還在漏電,新的保險絲肯定還會燒斷和跳閘。或許是第一次正式觸發熔斷機制,監管層和交易所缺乏經驗,熔斷後像往常一樣沒有任何反應,結果短期凍結流動性只會加劇市場的恐懼,使得拋壓堆積,恐慌情緒後延,反而會進一步加劇市場的波動。
您已閱讀26%(444字),剩餘74%(127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