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11月,堪稱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史上最強好萊塢電影月。從11月3日起,《絕命海拔》,《移動迷宮2:燒痕審判》,《史努比:花生大電影》,《007:幽靈黨》,《飢餓遊戲3:嘲笑鳥(下)》,《火星救援》6部好萊塢大片不間斷搶攻各大影院,來勢之洶,乍一看,華語電影幾無立錐之地。然而三週過罷,戰局大出人意料:《移》2億止步,《海》勉強過億,《史》只有區區3000多萬進賬,一敗塗地,同期對打的中國國產喜劇《前任2:備胎反擊戰》倒愈戰愈勇,輕鬆拿下近2.5億票房,隨後殺到的《007》雖然首周大取3億,卻因一片劣評後勁乏力,第三輪登場的《飢餓遊戲3》仗著和全美同步公映的聲勢,依然不敵口碑爆棚的臺灣青春片《我的少女時代》,首週末票房以1.02億對1.10億認輸。向來受中國內地觀衆青睞的好萊塢大片,此番大舉進攻卻連連受挫,是神話破滅?市場風雲突變?還是另有緣由?
一,檔期過緊發揮空間有限。10月國慶檔和12月賀歲檔是中國國產片發威的黃金檔,在中國廣電總局調控下,進口大片難以入場廝殺,年末擠入引進配額的幸運者不得不在最後的檔期扎堆一搏,匆忙而無奈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一週一出大片的規則被打破,《絕》和《移》的檔期連在一起,且都是非週末,而僅僅1天後就是《史》,三出新片同在一週纏鬥,齊齊掙扎於狹窄的排片空間;《007》首周遭影評人棒打,本可藉助IP強大號召力反擊,但《飢餓遊戲3》迅速殺到,搶去一大半排片場次,而《飢》勢頭初露,在不到1周裏又和《火星救援》狹路相逢,僅過1億已舉步維艱。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本是正常的市場規律,但黃雀也來得太快太多了,一通亂打,誰也難以盡情施展,若非口碑爆棚,觀衆樂得喜新厭舊,把選擇留給下一個。
二,文化差異導致反響平淡。《史努比:花生大電影》是最典型的例子。這出全美票房近億的逗趣動畫到了中國內地一落千丈,很快被人遺忘,史努比和查理•布朗在美國人心中根深蒂固,感情深厚,卻遠遠不是陪伴中國觀衆成長的小夥伴。和能勾起全民懷舊情結的日本動畫《多啦A夢》及《柯南》系列相比,美國經典動畫容易陷入有品牌、無市場的尷尬。類似的問題也發生在《飢餓遊戲3》上,風靡全美,引爆青少年狂熱追捧的強悍IP,到了內地始終波瀾不驚,就算同步上檔,終極一戰,也難彌補因文化差異造成的市場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