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11月13日在巴黎發動暴恐襲擊,造成至少132人死亡。接著,ISIS又殺害中國公民樊京輝。中國外交部表示,對這一泯滅人性的暴行予以強烈譴責,一定要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聯合國安理會11月20日一致通過決議,以最強烈言辭譴責ISIS製造的恐怖襲擊,呼籲國際社會「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打擊恐怖主義。
從聲稱擊落俄羅斯客機到巴黎恐襲,從威脅襲擊美國到殺害中國人質,ISIS已成爲二戰後前所未有的同時挑釁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的武裝組織。不僅如此,ISIS在中東沒有得到任何政權的公開支持,並與其周邊的所有國家、勢力都處於敵對或交戰狀態。因爲ISIS儼然要與全世界爲敵,已成爲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所以很多分析人士認爲,該極端組織已經時日無多。但值得深思的是,去年ISIS剛崛起時,很多意見就認爲它不可能長久,但一年多以後,雖經多方打擊,包括西方國家空襲,ISIS不僅地盤並未明顯縮小,而且在一些陣線上呈現咄咄逼人之勢。這表明,當前各國對ISIS的應對策略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事實上,ISIS能不能被消滅,關鍵並不取決於世界各國政治上反對的意願,而是各國願意投入的兵力等資源,以及如何改變ISIS所處地域的具體政治、社會生態。阿富汗的塔利班也沒有得到任何政權的公開支持,但經歷了長達14年的阿富汗戰爭之後,該組織不僅依然活動頻繁,而且在一些戰場上保持著攻勢和活力。與此類似,如果各方投入力量不足,或者策略不對,ISIS同樣可能成爲中東長期存在的一個「準國家」和政治勢力,並對世界各國的利益都構成重大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