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三中全會兩週年:反思方能精進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劉勝軍:距2020年還有五年時間,中國決策層應該把改革當成頭等大事,以抓反腐的勇氣和力度狠抓改革,以正確的方法論實現改革的突破。

兩年前的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三天後的11月15日公佈了《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圍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提出了60項、336條改革。改革力度之大、範圍之廣,超乎市場預期,引發全球輿論一片讚揚。筆者當時在微網誌上忍不住寫下一句:「我又開始相信愛情了」。

的確,此次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不容低估。先前,在文革結束後的中國歷史上,有兩次三中全會扭轉了中國歷史航向: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確立改革開放的國策;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徹底告別了計劃經濟體制。可以說,這兩次三中全會改變了中國命運。

中國進入21世紀以來的第一個十年,猶如狄更斯那句名言所指: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一方面,在「入世」效應推動下,中國經濟年均增速超過10%,是改革開放以來成長最快的十年,GDP躍居世界第二、外匯儲備世界第一,創造了「中國奇蹟」。但另一方面,這十年也是環境汙染失控、腐敗失控、法治生態惡化、上訪蔚然成風、貧富差距迅速拉大的十年,經濟社會矛盾逼近臨界點。

您已閱讀4%(468字),剩餘96%(107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