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與其說是陰謀,不如說是恐慌。上週我與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所在的基民盟(Christian Democrat)的一些黨員作了一番交談。對局外人來說令人震驚的是,話題轉向了德國總理是否撐得過難民危機。一些人認爲她只有數週時間來扭轉局面。且不談她的威望直到最近還遠遠高於歐洲其他領導人。一夜之間,難以置信的事似乎變得合情合理——對於其黨內某些人來說,甚至是很可能發生的事。
其他人表示這波熱度會消退,但是默克爾的脆弱地位反映了席捲整個歐洲的動盪,其起因是來自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以及非洲馬格里布(Maghreb,馬格里布是歷史上對北非地區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突尼西亞的統稱,大馬格里布除上述三國外還包括茅利塔尼亞和利比亞——譯者注)和沙赫爾(Sahel,非洲撒哈拉沙漠和蘇丹草原地區之間一條橫跨多個國家的地帶——譯者注)等國的難民潮。在東歐的前共產黨統治國家,難民的湧入加強了族羣民族主義者的氣勢,這些人本來就從未接受自由民主的觀念。在西歐,難民潮助長了諸如法國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領導的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等本土主義者的人氣。德國極右翼黨派「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Pegida)如今竟然有演講者在集會上哀嘆集中營不復存在。如果英國的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輸掉了讓英國繼續留在歐盟(EU)的公投,那將是因爲人們對移民的情緒壓倒了經濟利益考量。
默克爾很少被稱爲是具有堅定信念的政治人物。她在位之所以長久,在於她有本事把握德國國民情緒的自然平衡點;同時也應該說,在於她打發潛在競爭對手的冷酷無情。在描述其領導風格時最常用的幾個形容詞是謹慎、深思熟慮和重視共識——有時人們會帶著相當受挫的語氣這麼形容她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