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以開放促改革的視窗期已過

FT中文網撰稿人張小彩:無論就TPP還是WTO而言,中國以開放倒逼改革的美好願望都難再實現。當前中國面臨著「開放超前於改革」的危險,改革必須依靠自我驅動。

【編者按】TPP重新點燃國人熱情,TPP能否如WTO一樣重塑全球經濟形貌?TPP對於中國來說是利是弊?FT中文網近期組織專題討論,歡迎關注。編輯事宜,聯繫[email protected]

無論就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還是世界貿易組織(WTO)而言,中國以開放倒逼改革的美好願望都難再實現。相反,在WTO的框架內,當前中國實際上正面臨著「開放超前於改革」的危險;而TPP的旗幟上則寫著:先改革纔有入場券。因此,當前的牛鼻子是改革,中國只有依靠自我驅動進行世界普遍認同的市場化改革,纔有可能贏得繼續開放並融入世界的機會,才能帶來經濟的繼續繁榮。如果把改革的希望寄託於開放所帶來的外力,在當前的形勢下,收穫的很可能不只是失望,還可能有國民財富的流失,改革壓力的消解,甚至是金融危機。

歷史上中國的改革派確實曾藉助開放之力大舉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鄧小平主導的中國政府與英國的撒切爾政府、美國的里根政府幾乎同步舉起了新自由主義的大旗,實施瞭解放農村生產力、允許鄉鎮私有企業發展的改革政策,中國經濟獲得了初步的發展。在改革陷入平臺期難以繼續推進之際,時任總理的朱鎔基採取以開放推動改革的策略,主導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其後,中國的改革派以WTO對外開放時間表爲依據,大刀闊斧地改革國有企業,擴大私有經濟發展並促使政府簡政放權。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的改革進程併爲中國帶來了多年經濟繁榮。

您已閱讀18%(625字),剩餘82%(285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