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數年的攻防談判,《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協定的12個談判國於10月5日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部長級會議上達成基本協議。儘管目前TPP的細節尚未悉數披露,但在國內外媒體連篇累牘的報導解讀中,TPP猶如一堵隔離牆,勾畫着中美在亞太地區的對峙場景。
揭示TPP本身的脆弱也好、強大也罷,對TPP不屑一顧也好、如臨大敵也罷,以這種冷兵器思維模式得出的判斷,很容易將中美兩國帶入「修昔底德陷阱」。儘管中美雙方都在努力避免這一局面的形成和出現,然而正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似乎媒體與專家的文章都更加偏好於抓取可能的衝突和負面的因素,甚至對一些不確定性的領域做出較爲武斷和主觀的判斷,以提高文章的新聞效果和傳播影響力。此外,由於TPP文字內容有待全面披露和系統性剖析,以及TPP實現路徑等本身帶有明顯的不確定性,目前外界解讀者只能以盲人摸象的方式感知TPP建立的原則和主體框架,以顯示各自研究分析那種「深刻的片面」。而當前社群媒體的病毒式粘合傳播,則容易放大這些主觀判斷與「深刻的片面」碰撞所形成的聚羣式共鳴,將理性思辨導入假想式觀點分化和對壘之中,使非理性的亢奮情緒成爲主導輿論走向不可忽略的因素。
其實,TPP實際就是一種新型的自由貿易區(FTA)式自貿協定,與中國在東亞倡議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ECP)和全球業已存在的各種雙邊自貿協議解答的系同一類問題,所不同的是TPP的實現路徑、交易規則。同時,TPP以美國爲首,並在中美關係特殊的背景下,或主動或被動地夾雜了一些大國競爭、受傷者心理等調味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