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要小心點,最好不要夜歸。」小時候我們總會聽到長輩的叮矚,農曆七月俗稱「鬼節」,亦即是盂蘭節。傳說鬼門關大開,遊魂野鬼都會走到陽間,於是在香港街上會見很多人在路邊焚燒紙錢香燭,超渡遊魂,香港人把這叫做「燒街衣」。另外,全港各區的球場空地更會舉辦盂蘭勝會,上演神功戲。 盂蘭勝會是潮汕傳統文化,除了祭祀活動,重點是神功戲,傳說是演給鬼魂看的。
記得小時候外婆除了在自己家附近的戲棚看潮州戲,也會專程來我家住上好幾天,以便到我家這邊的戲棚看戲,好像是連續三晚,最後一晚更是通宵上演。兒時也會跟媽媽到戲棚湊熱鬧,對於臺上化了大戲妝的伶人是有點害怕,而媽媽又會叮矚不要亂說話,加上「鬼節」這兩個字,總覺得這個地方在大鑼大鼓聲中確是帶點恐怖。婆婆早已離開,十多年來媽媽每年還會繼續到戲棚看戲,情況當然不比從前,再也沒有通宵演出,而且觀衆人數也愈來愈少。媽媽說廣東大戲情況可能好一點,潮洲戲已很少人看,這當然跟人口老化有很大關係。不過隨著盂蘭勝會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辦的香港潮屬社團總會近年也努力進行保育工作,讓大眾重新認識這個傳統習俗。
當某種文化需要保育,除了代表其重要性和歷史意義,也表示它正在式微,所以神功戲需要保育,可是焚燒紙錢香燭這種祭祀依然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只是在盂蘭節期間,清明重陽,但凡是祭祀先人,還是沿用這種習俗。我們或許對這種習俗不以爲意,不過在西方文化中,這卻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傳統。
您已閱讀35%(603字),剩餘65%(109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