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美關係

中美打噴嚏,世界經濟怎麼辦?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過去美國一打噴嚏,全球經濟就感冒;現在中國一打噴嚏,全球經濟也感冒。今天的世界經濟已經失去最後一個重要的需求引擎。未來幾年,全球需求將更加疲軟。政策和思維都必須適應這一現實,從現在開始。

過去有句話講,美國一打噴嚏,全球經濟就感冒。這句話依然正確,只是現在還要加一句:中國一打噴嚏,全球經濟也感冒。全球經濟已經失去最後一個重要的由信貸助長的需求引擎。幾乎可以肯定,這將進一步加劇全球「儲蓄過剩」,或者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所說的「長期停滯」,即需求相對潛在供應偏向於疲軟。這對全球經濟風險有重大含義。

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結論與其說是悲觀,不如說是謹慎。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預計全球經濟今年成長3.1%,2016年成長3.6%。高收入經濟體今年成長2%,即使歐元區也將成長1.5%。新興經濟體今年預計成長4%,低於2013年的5%和2014年的4.6%。中國經濟將成長6.8%,印度經濟成長7.3%,拉丁美洲預計收縮0.3%,巴西將收縮3%。

IMF還爲那些憂心忡忡的投資者列出了足夠多的下行風險,包括破壞性的資產價格變動,資產市場動盪;潛在產出的更低成長,這將削弱投資以及總需求;中國產出放緩超出預期;大宗商品價格繼續下滑;美元走強,這將進一步削弱貸款者以美元計算的資產負債表,特別是那些舉債投入大宗商品生產的貸款者;地緣政治風險;總需求進一步疲軟的風險。

您已閱讀30%(539字),剩餘70%(125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