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時間十月五號早上,我打開WeChat,看到朋友圈在慶祝中國人實現了諾貝兒科學獎零的突破,腦海中閃過「屠呦呦」這個名字。2011年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的原創性貢獻獲得美國生物醫學領域最有聲望的拉斯克獎之後,此次得到諾貝兒獎並不意外。然而這仍堪稱驚喜:不僅因爲這是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次獲得諾貝兒獎,也因爲這個獎背後蘊含的人道主義精神。近年來諾貝兒生理學或醫學獎更偏愛基礎研究,上一次頒發給藥物研發還是1988年。在有希望得獎的藥物中,先前呼聲最高的是用於降低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和癌症靶向療法。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都是製藥公司偏愛的「富貴病」,而這次獲獎的屠呦呦、大村智、威廉•坎貝兒三人所關注的是影響發展中國家上億窮人的流行病。諾貝兒獎委員會做出了一個非常有情懷的決定。
屠呦呦獲獎後,圍繞著青蒿素、屠呦呦和諾貝兒獎的爭議開始在中文輿論圈發酵,一時間段子齊飛。筆者不揣冒昧,在此就輿論普遍關心的幾個問題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中國本土科學家爲何僅有屠呦呦一人獲得諾貝兒獎?
您已閱讀10%(427字),剩餘90%(365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