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

幸福難,解釋幸福更難

科學評論人士阿胡雅:有關幸福的科學已成爲心理學一個極具爭議的領域,從業者甚至難以表述涅槃狀態,更別說量化了,倒是古希臘哲學家提出的幸福概念更爲貼切合用。

巴西超級名模吉賽爾•邦辰(Gisele Bündchen)最近披露,每天睡覺前,她都會在心裏數一數自己感恩的事情。這對她肯定是件繁重的任務:這位長腿美女是全球收入最高的「衣架子」;嫁給了一位富有、英俊的美國橄欖球明星;育有兩位漂亮子女;躋身於《福布斯》(Forbes)最具影響力人物的年度榜單;抽得出空的時候還是聯合國(UN)環境親善大使。

她顯然對有關幸福的研究也十分了解。這類研究高度讚揚感恩(通常是寫在一本「感恩日誌」中)的效益。在最近英國各地推出的一個晚間課程中,這種日誌肯定會被提及。這一持續六週的課程由一個名爲「爭取幸福」(Action for Happiness)的組織推出,得到了達賴喇嘛(Dalai Lama)的認可。該課程聲稱運用了「幸福科學」,後者憑藉其魅力,已受到政策制定圈子的注意。

同樣在最近,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發佈了英國各地個人福祉排行榜。該排行榜的依據是對16.5萬人的生活滿意度調查。結果是北愛爾蘭的弗馬納郡喜獲第一,而倫敦瀰漫着抑鬱情緒。由於大多數人的終極目標就是幸福,合乎邏輯的結論是,政府應該想辦法提高公民的滿足感。

您已閱讀33%(506字),剩餘67%(10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