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PPP模式在中國的現實與挑戰

恆豐銀行蔡浩: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要想真正在中國開花結果,需認識到該模式的本質不在於地方政府財政預算的硬約束,而是對傳統政府公共投資體系、政府購買體系的改革。

近日,中國銀監會、發改委印發《關於銀行業支持重點領域重大工程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銀行業做好重大工程項目建設金融服務,針對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簡稱「PPP」)項目的特點,創新金融服務,拓展重大工程建設的融資管道和方式。至此,從2014年(又被稱爲PPP元年)開始迄今,多部委分別或聯合發佈多項PPP相關的指導意見、操作辦法,以支持並完善PPP模式在中國推行所需的各項規章制度。然而,PPP作爲發展、完善於西方的一種公私合作方式,要想真正在中國開花結果,推動公用事業效率和質量的提升,尚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

PPP模式源自西方,英文全稱是「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中文譯作公私合作模式,官方譯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廣義PPP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大義是指公共部門爲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而與私人部門建立的各種合作關係。狹義PPP則可以理解成是在廣義基礎上爲項目提供融資的一種創新方式。

中國國家發改委去年12月初發布的《關於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中確定了PPP模式項目的適用範圍;同時該意見將中國適用PPP項目分類成經營性項目、準經營性項目和非經營性項目三類。經營收費能夠完全覆蓋投資成本的經營性項目,和經營收費不足以覆蓋投資成本、需政府補貼部分資金或資源的準經營性項目,採用建設-運營-移交(BOT)、建設-擁有-運營-移交(BOOT)等具體形式推進。對於缺乏「使用者付費」基礎、主要依靠「政府付費」回收投資成本的非經營性項目,採用建設—擁有—運營(BOO)、委託運營(O&M)等形式推進。根據《特許經營辦法》第三條和第五條的說明,特許經營應包括投資、建設、運營和移交(BOT,BOOT等)等幾個步驟,並獲得收益。據此推斷,特許經營類PPP主要適用於經營性項目和準經營性項目,而非經營性項目主要與外包類PPP搭配。而中國傳統上以融資爲目的的建造—移交(BT)形式是不在PPP操作形式範圍之內的。

您已閱讀20%(826字),剩餘80%(339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