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不久前,在中國最輕鬆的賺錢方式還是銷售奢華的非必需品(discretionary goods)。從博柏利(Burberry)到捷豹荒原路華(Jaguar Land Rover),那些人們渴望擁有的品牌從中國興起的消費主義中獲利豐厚。
現在這個時代已經結束,許多曾經大膽押注中國奢侈品市場的外國投資者在股市暴跌和經濟不穩面前退縮了。但中國消費者並未停止消費;只不過是他們花錢的方式有所不同了。7月零售銷售同比成長10%。這遠低於2008年刺激方案出臺期間23%的增幅,但隨著消費者開始注重商品之間的差別,有些品牌的成長將超過整體市場。那些被中國當前嚴峻局面嚇到的人(也就是所有人)將考慮防禦性的必需消費品領域。
諮詢公司貝恩(Bain)和Kantar Worldwide最近在一篇報告中指出,中國消費者在選購日常用品時願意爲優質商品多付費。在一些高階市場,外國品牌一直佔優勢。隨著中國人青睞高階產品,百威(Budweiser)和喜力(Heineken)等啤酒製造商奪走了本土生產商的一些市場份額。去年,本土領軍品牌華潤創業(China Resources Enterprise)的啤酒業務收入成長5%,但由於競爭加劇,該公司不得不推出更多促銷活動,使得其利潤下降近五分之一。不過,在最近發佈的中期業績報告中,華潤的平均售價也因轉向高階產品而受益。
您已閱讀70%(570字),剩餘30%(2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