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俄羅斯打交道從來都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從地理面積上說,俄羅斯幅員遼闊。在政治文化方面,俄羅斯是隱祕和鐵血無情的。在蘇聯共產黨掌權的時候,「遏制」是西方對俄政策的主旋律。蘇聯解體後,西方產生了一種一廂情願的觀念,認爲俄羅斯會百花齊放,成爲一個信奉自由市場的民主國家,該國的中產階級將注重和平、產權和法治,於是西方努力與莫斯科建立「戰略伙伴關係」。
這一努力如今已沉入黑海底部,原因是俄羅斯在2014年3月吞併克里米亞,在烏克蘭東部進行軍事幹預,以及西方對後蘇聯時代的俄羅斯鄰近地區的政策思慮不周,執行糟糕。現在,一種更老的理論再度風行起來,該理論描繪了俄羅斯和西方價值觀之間無法彌合的鴻溝。該理論斷言,儘管這一鴻溝在普丁任內擴大,但在最深層意義上,必須將其理解爲反映了現代俄羅斯和西方之間深刻不同的歷史經驗。在俄羅斯這方面,這道鴻溝煽動了在社會問題上苛刻的反西方保守主義,還加強了對鄰國動武的傾向,尤其是喬治亞和烏克蘭。這道鴻溝充斥著對北約(Nato)國家的好戰姿態。因此,西方必須加以防範。
這一理論有其長處和短處。它正確強調了國內因素對俄羅斯外交政策制定和實施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該理論有可能落入概念性錯誤,將一個威權強人與整個社會混爲一談,彷彿普丁的意願就是1.4億多俄羅斯人的意願。
您已閱讀32%(543字),剩餘68%(11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