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英國,請慢些出售國有資產

FT社評:英國政府正計劃出售一系列國有資產,從皇家郵政到國家氣象局,都被放入私有化清單。政客希望藉此削減債務並提振經濟,但這的確不是件能一蹴而就的事。

1979年7月,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文章向公衆介紹了「私有化」(privatisation)一詞,這個詞是當時在新當選的保守黨(Conservative)政府中擔任財政大臣的奈傑爾•勞森(Nigel Lawson)創造的。在那之後的十年,私有化政策的勢頭越來越足。從石油勘探、鋼鐵,再到通訊、能源以及自來水供應,一個個行業徹底變成了民營部門。這標誌着英國政治上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成功隨後得到世界各地效仿。

36年後的今天,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也計劃出售部門國有資產——在賬面上或超越其保守黨前輩的手筆。他希望一箭雙鵰:第一,籌集資金以削減債務負擔;第二,將政府撤離其沒有實際利益或專長的經營活動,以提振經濟。

其中只有第二點很有道理。英國政府的債務水準與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約爲80%,而且還在下降,債務負擔並非緊迫問題。將債務比例削減幾個百分點,幾乎不會帶來任何改變。出售資產換取現金,只能改變(而非改善)資產負債表的結構。與難以支付賬單的國家(希臘是個很好的例子)不同,英國政府可以以略高於2.5%的利率借入30年期的國債,而且還擁有屬於自己的合法印鈔權。英國政府面臨的挑戰更多的不在於降低債務,而在於降低赤字水準,但是資產出售對政府的收入或開支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您已閱讀41%(555字),剩餘59%(78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