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

讓「新興市場」成爲歷史

FT社評: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上世紀80年代出爐的「新興市場」一詞越發不適用。在全球事務中把「新興市場」置於外圍、「發達市場」置於核心的等級體系正在解體。人們應該放棄使用「新興市場」一詞,以釋放更多想像力,去構思一個更爲精細的模型,通過它來理解世界。

「由於我們……是自己所挑選的詞語的囚徒,因此我們得好好遣詞,」義大利政治學家喬萬尼•薩託利(Giovanni Sartori)如此說道。「新興市場」這個表述自上世紀80年代出爐以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似乎很貼切,人們很喜歡用它來描述地球上相當大一部分地區。隨著世界發展變化,這個詞逐漸失去了其對世人集體意識的影響力,因爲它把人們的觀感桎梏在日益虛假或無益的參數中。

比如,數個「新興市場」——尤其是受到經濟衰退打擊的巴西和俄羅斯——在經濟意義上已經不再崛起,反而是在快速倒退。再比如,這個詞賦予其羣體內所有經濟體的「均等感」完全是虛假的。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臺灣地區都擁有比英國更高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但它們發現自己與印度、菲律賓和印尼處於同一個定義空間。

但最重要的是,長期以來在全球事務中把「新興市場」置於外圍、把「發達市場」置於核心的等級體系也許正在解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發達國家對全球產出的貢獻已經少於新興經濟體的貢獻,佔世界GDP的比重從2004年的54%降至2014年的43%。

您已閱讀38%(446字),剩餘62%(72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