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在線支付

「非銀網路支付管理辦法」受到誤讀

FT中文網撰稿人蔡浩:非銀網路支付新規被業內普遍誤讀,或許源於其文字、結構還有待改善,但它本質上有利於規範網路支付業務,還原支付業務通道本質,剝離其衍生出來的投融資屬性。

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7月31日下午發佈了《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一石激起千層浪。不知是支付業務專業性較強還是吸引眼球的需要,市場充斥大量似是而非的媒體分析,一些分析認爲網路支付被「剁手」,一些分析認爲網路金融發展在倒退,還有分析認爲《辦法》抑制創新。可事實並非如此。

《辦法》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其政策舉措基本均在預期範圍之內,與去年以來監管機構徵詢網路機構意見而形成的傳聞並無明顯不同。其中大部分規定,都是對網路支付現狀的書面表述和優化。而其宗旨也與央行等10部委在7月18日發佈的《關於促進網路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一致,希望非銀機構網路支付迴歸支付工具的通道本質,剝離其衍生發展出來的吸存屬性、資金池屬性,規範網路金融發展,增強金融體系的穩定性。下文我將從《辦法》對網路支付現狀、網路投融資體系和金融體系影響的角度加以分析。

對網路支付現狀的影響

您已閱讀16%(414字),剩餘84%(21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