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股市

解讀中國股市波動

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葛藝豪:中國政府未來將會繼續搭建更大更好的資本市場,在其走勢不好的時候則加以干預。未來幾年滬市將會面臨更多震盪。

大約兩年前,中國共產黨發佈了一份重大的經濟改革藍圖。該藍圖指出,市場力量應在資源分配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三中全會的決議和其他政策的頒布,讓人們覺得新一屆領導正在把中國推向以效率爲導向的成長模式:讓民營企業在經濟活動中佔更大比重,同時政府也會通過改善治理和監管機制,來逐漸減弱其直接擁有權。

在過去的兩週裏,中國政府實施了在25年曆史中,最爲強力的救市措施。就在滬市指數暴跌19%之後,監管者叫停了新股的發行,暫停了佔股票市場40%份額,要求國有證券公司入手股票直至滬指上升到一定水準,調動國有基金購買股權,並且承諾由央行提供無限量的支持。救市之初,這些措施並未起效。但是在上週結束前,股市逐漸平穩。指數雖然低於6月12日最高峯28%,但仍然較去年牛市開端時高出82%。那麼,市場力量的決定性作用究竟體現在哪裏呢?

懷疑者們會發現在極具市場親和力的言論與國家干預經濟的現實之間巨大的反差。在這種解讀方法之下,經濟重組似乎很難實施。原因可能有二:習近平並不相信經濟改革重組;或者強大的利益集團和一貫的舊習難以被顛覆。

您已閱讀14%(453字),剩餘86%(272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