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過去兩週下跌逾四分之一,蒸發了10餘兆人民幣的市值,這是一件驚人的事。很多投資者因此而恐慌,中國政府也在近期頻頻出手救市,上週末更是祭出暫停IPO以及「證券金融公司穩定市場+央行流動性協助」的救市政策。除了紙上財富蒸發帶來的痛,人們最普遍的感覺可能是茫然:市場到底是怎麼啦?股災要不要救?要救,怎麼救?
要遏制股價的進一步狂跌,政府實際是有辦法的。畢竟政府有印鈔的權力,而且如果需要,可以需要多少就印多少。然後政府可以用印出來的鈔票托起所有用本幣計價的資產市場。這種方法,經過了金融危機,現在已經沒有什麼好稀奇的。它的本質就是各國使用的量化寬鬆政策。它是美國走出次貸危機的核心工具,是歐盟避免其貨幣聯盟解體的基石,也是日本所謂「安倍經濟學」的最有效部分。
但量化寬鬆是一劑猛藥,不到萬不得已,各國政府都儘量不會去用它。它的副作用有二:一是,政府直接參與風險資產的定價,對市場機制是一種擾亂,會讓市場過於依賴政府,而減低其本身的效率;二是,它可能帶來惡性通膨,以及惡性通膨帶來的巨大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衝擊。雖然最近十年的經驗(低通膨)讓各國政府對通膨的擔心減少了很多,但其潛在的風險不容質疑,因此政府一般只有在出現大危機時纔會用這劑猛藥。日本是個特列,它並沒有緊急的危機,有的是經濟的長期下滑。安倍是想賭一把,用猛藥遏制日本經濟長期下滑的曲線。
您已閱讀23%(574字),剩餘77%(19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