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老齡化

中國老齡化問題的解決之道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人口老齡化正在損害中國的經濟成長。中國應考慮放棄計劃生育政策,延遲退休,提高年輕人教育水準,加大研發支出。

中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但和日本和德國等其他老齡化社會不同,中國在收入還相對較低的時候就開始老齡化了。就老年人佔總人口比例而言,當下的中國就像是上世紀80年代末的日本,但就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而言,中國纔剛剛達到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初的水準。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了持續20多年的停滯,許多人擔憂中國將在接下來的10到20年裏重蹈日本的覆轍。

過去中國的人口結構幾乎和印度相同——直到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推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其後中國的人口結構轉變非常劇烈。現在60歲以上人口已經超過了總人口的12%,而勞動年齡人口,也就是16到65歲之間的人口每年下降250萬人。此外,曾經推動中國經濟成長的從農村到城市的勞動力流動,正在逐漸枯竭。根據官方數據,農業依然僱傭了中國30%的勞動力。但大多數經濟學家(包括勞動力問題研究方面最知名的經濟學家之一蔡昉)相信真正的比例要小得多。一般的農地很小,大概一公頃左右,因此大多數農民不得不在務農以外從事額外的工作,才能維持像樣的生活。

官方的城鎮化數據也問題重重。這些數據只將在政府指定城市居住的人算作城市居民。因此,儘管許多沿海省份的村子已變成工業城鎮,但那裏的居民依然被算作農村居民。近年來,沿海省份的就業成長陷入停滯。農民工的數量在2015年甚至還下降了。儘管受政府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的政策目標推動,內陸省份從農村到城市的勞動力流動將會持續,但這種流動不太可能成爲中國總體成長的主要驅動力。

您已閱讀41%(629字),剩餘59%(92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