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社會資本能否幫助中國清理地方債?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在邁出地方債置換一步後,中國政府還寄望於將社會資本引入公共項目,以緩解地方政府資金鍊壓力,但這一模式面臨各種挑戰。

地方債問題最近幾年一直是關於中國金融體系風險討論中的一個熱點問題。根據中國國家審計署的統計,地方債從2007年的4.5兆開始快速上升,2010年底爲10.7兆,2013年年中爲17.9兆。到2014年底,我們估計地方債總額(包括直接債務和或有債務)進一步上升至21兆左右。

做爲2014年財稅改革的重頭戲,地方政府預算體系改革方案首次爲解決地方債問題提供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解決思路,即控制增量、消化存量。2014年預演算法的修訂和43號文的出臺明確了對地方政府融資開前門、關後門,即一方面允許地方政府以發行地方政府債的形式對公共項目進行融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模式將被劃上句號。

201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財政部提出地方政府債務存量的置換方案,今年將以特別地方債的形式對一兆地方債存量進行置換。這在處置地方政府債務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兩會期間還公佈了今年5000億地方債和1000億專項地方債的發行規模。兩者的不同是,一兆只允許用於置換高成本的現有債務,而6000億新增地方債用於新的公共投資項目。兩者的相同之處是,地方政府自行發行債券,自己負責償還,中央政府不作擔保。

您已閱讀23%(492字),剩餘77%(16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