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資源配置成爲經濟成長重要影響因素時,投資、資本形成和經濟成長,三者間的關係越來越脫節。只有調整了資本結構,經濟生產能力提升後,符合未來需要的產出才能增加,消費才能提高。
一、投資、資本:區別與度量
從經濟成長「三架馬車」的角度,由於出口成長和投資成長的下降,維持中國經濟平穩成長就只剩下「消費」單一動力了。中國的宏調政策顯然已認識到了這一變化,在促消費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這也合乎當代主流經濟學的政策「藥方」。然而,從經濟成長階段角度,當一國經濟發展到接近成熟,即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半期後,內涵式成長的重要性將顯著超越外延式擴張,注重效率的高質量成長成爲經濟成長韌勁的主要決定因素。沒有提升效率的投資,就沒有經濟平穩成長。
從經濟行爲的本質上看,成長來源於投資,只有投資才能引致資本積累,從而通過迂迴生產程度的提升而提高生產效率。投資作爲經濟成長第一動力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當然這並不是指投資在當期經濟成長構成中的比重,而是指投資對生產能力的提升作用。投資對生產能力的提升,就是資本形成。
統計局日常公佈的、大眾平常所說的投資,並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投資,國民經濟統計體系中具有經濟學意義上的投資是「固定資本形成」。國民經濟統計概念上的投資,包含了大量的轉移支付,例如一度佔據了中國投資1/4-1/3份額的房地產投資,其中近一半的支出構成是土地購買及相關稅費,而土地出讓金及稅費屬於國民經濟統計上的轉移支付,並不構成GDP統計需求法中的最終支出。
資本的作用是增加未來產出流量,通過對當前消費的剋制,聯繫著未來的生產計劃,從而資本的度量必須是一個價值度量,而非僅僅是物質度量。價值度量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在國民經濟統計意義上當前還做不到,資本形成的國民經濟統計只能做到物質度量,即基於過去形成的物質度量。資本的價值,或者說資本的經濟生產力,不僅在於資本總量,更在於資本結構。當資本結構改變時,資本價值上升,但基於過去產出的物質度量卻保持不變。
可見,市場看到的投資統計數字變化,與資本形成間,並不存在一一對應關係,因而投資變動不能簡單等同於宏觀經濟總量變動;進一步的,資本形成和經濟學意義上的生產能力擴張,也並不存在固定對應關係。當資源配置成爲經濟成長重要影響因素時,投資、資本行程和經濟成長,三者間的關係越來越脫節。
二、新時代投資下降的經濟影響
從經濟成長階段的角度看,當固定資本形成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下降一個顯著臺階後,經濟發展就開始進入了成熟期,這時儘管消費率提升,但消費增速也會下降,從而整體經濟增速也開始表現爲下臺階態勢,即進入「增速換擋」階段,這正是中國經濟2014年後發生的事情。
根據經濟成長階段的變化,投資下降對經濟的影響,會依次經歷三個不同的表現階段:
第一階段,投資下降、資本形成下降,直接帶動經濟下移。投資下降帶來資本形成降低,從而經濟成長放緩。這個階段的表現和改革開放前30年的經濟起飛時期類似,投資和經濟間有直接對應關係。投資下降即帶來資本形成減少,資本形成減少即帶來經濟增速降低。
第二階段,投資下降、資本形成平穩,經濟成長影響力弱。隨著投資下降對資本形成的影響日漸式微,投資下降和資本形成間的關聯性下降,經濟成長受投資下降的影響也下降,此時經濟變化主要受非投資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2014年後的投資變化表明,隨著房地產高投資局面的改變,地產投資增速的下降先是通過降低整體投資增速,影響了固定資本形成(第一階段變化),進而帶動經濟增速下移,但到了2018年後,由於投資結構的改變,投資下降對固定資本形成的降低影響弱化,經濟成長的資本拉動再度進入一個平穩期。
第三階段,投資平穩、資本形成下降,資本結構調整帶來經濟積極影響。經濟發展開始進入強調資源配置對經濟成長作用的階段,存量資產重配置成爲社會投資的主要表現形式。此時期,投資的直接目的是改變資本結構,使之更符合未來產出成長的需要。現有的經濟統計是基於過去產出的物質度量,因而投資並不能帶來資本形成,但資本結構改變,卻實實在在的提升了經濟生產能力,促進了經濟成長。投資儘管沒有引致資本形成,但資本結構改變卻提升了資本價值。投資對中國經濟成長的影響,當前就處於這個階段。
三、既要促消費,更要調結構
早在上世紀末,中國經濟就由「築巢引鳳」過渡到了「騰籠換鳥」階段,這意味著資源重配對經濟成長能力的提升作用,開始超越資源形成。在中國經濟發展的經濟學意義上,資本結構調整對成長能力的提升作用,開始超越資本形成。經濟發展進入存量調整時代,投資越來越多地表現爲資產、股權等既有資本表現形式的購買,越來越趨於對資本結構的調整。這種變化的結果是,在國民經濟統計中不僅投資增速下降,單位投資成長中固定資本形成也減少。
只有調整了資本結構,經濟生產能力提升後,符合未來需要的產出才能增加,消費才能提高,否則無論消費成長還是經濟成長,均會陷入「藥不能停」的不可持續境地。我們分析的經濟學意義上的資本結構調整,與前期政策實踐中的供給側改革,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供給側改革就其內容構成而言,實際上就是資本結構調整在經濟行爲實踐中的具象化。
只有基於微觀經濟行爲主體的行動,從其行爲和目的角度觀察和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微觀經濟結果和合成的宏觀經濟表現。從宏觀經濟統計指標間的經驗關係,來看待和分析經濟,是一種錯誤的方式。只有改變這種方式,才能改變自2008年金融危機來,全球經濟運行去週期化的局面。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本文編輯徐瑾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