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香港股市

「港股A股化」邏輯不成立

交銀國際首席策略分析師洪灝:滬港指數相關性日益密切並不是A股暴漲後發生的新事件,且香港小盤股的貝塔效應也不能歸因於A股小盤股的強勢,此外港股較A股仍有很大的估值折讓。

港股在復活節後大幅飆升,似乎在複製A股去年11月以來的行情。而關於「港股A股化」的討論也愈演愈烈。許多分析人士認爲,港股如此劇烈的上行是由於內地的資金南下以類似A股的炒作手法來操盤所導致。我對此不能苟同。僅僅由於兩地市場同時上升而斷言「港股A股化」缺乏邏輯支持。正如兩個同時發生的事件並不一定互爲因果,它們或者可能只是巧合——就像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時候,華爾街上女人們裙角變得越來越短和股市逐步攀升的關係一樣經不起推敲。

當然,滬港兩地市場互聯互通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時代趨勢。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所描繪的對滬港兩地「共同市場」設想,似乎更能形容現在港股與A股的關係。按照這個路徑的設計,「兩地監管機構將聯合監管,內地和國際市場的資金可在共同市場中匯聚、互動,將促進內地及國際市場逐步融合。無論是國際投資者感興趣的內地資本市場產品,還是內地投資者需要的國際產品,都可在共同市場交易,讓內地投資者分散投資及對沖國際價格風險」。

長期以來,歐美投資者在香港股市的「定價權」一直都佔優勢,香港總是被用來表達這些「歪果仁」對於市場風險的看法——在全球市場下跌的時候,港股由於流動性好總是第一個被沽售的標的。這種投資者行爲導致了香港市場雖然是一個成熟的市場,它的交易特性卻更像一個新興市場。隨著中國資本逐步深入參與香港市場,香港在全球投資組合裏的作用應該能有所改善。

您已閱讀14%(576字),剩餘86%(356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