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告訴我們,胡蘿蔔與大棒並舉,才能更好地激勵人,但從最新出爐的中國債務置換方案來看,只見胡蘿蔔,不見大棒。
2015年中國債務置換從年初開始引發討論,關於中國版QE等說法也喧囂甚上,細節卻一直語焉不詳,直到5月12日晚,媒體纔開始披露一份由中國財政部、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發出的《關於2015年採用定向承銷方式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有關事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公佈了即將進行的地方政府債務置換的相關細節,而這份《通知》其實在五月初已經發出。
地方債往往被視爲中國財政改革的重要核心,也被視爲最大的金融隱患。地方債口徑不一,即使根據中國審計署數據,2013年中地方政府債務約17.9兆,而根據2015年各地政府自我申報,該數目到2014年年底大幅攀升了約30%。短期而言,2015年地方政府到期債務規模約2.8兆。社會各界關注之下,中國監管部門對於如此重要的事件卻刻意低調,原因何在?根據坊間流行的三部委通知來看,這份通知更多被解讀爲擴大地方債抵押品範圍,地方債抵押品範圍從中央國庫和地方國庫現金管理、央行各類貨幣創新工具到商業銀行。事實上,這份《通知》意味著地方政府不僅可以繼續獲得商業銀行融資支持,而且商業銀行買入地方債後可再從央行那邊通過質押再貸款等方式獲得流動性。
您已閱讀23%(538字),剩餘77%(179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