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週五彭博電視臺的一個節目,主持人問我是否瞭解港股的「丁蟹效應」。我一笑置之,並回答道:「那只是一個香港股市裏奇怪的巧合而已。我們權且把它當成娛樂版看吧,不要太認真了。」主持人也笑了起來,但她仍然追問道:「但是如果它又顯靈了呢?」問到此處,節目已經接近尾聲,我也沒有太多的時間爲觀衆詳細解釋它的威力,只能匆匆地一帶而過。
做完節目回到交易室後,我發現滬港兩地股市的盤面出現了一些非常蹊蹺的變化。恆指從早盤幾乎再次上探到28000點的整數關口後開始大幅度回調,然而與此同時上海股市卻在銀行、能源等權重板塊的暴力拉昇之下暴漲了100多點。由於兩地市場在「滬港通」和即將推出的「深港通」的機制下互聯效應越來越密切,這種顯著分歧走勢著實令人尋味。當日下午五點多,中國證監會突然宣佈將進一步規範券商的場外配資業務和傘形信託業務。海外A50股指期貨從早上的2%的升幅急轉直下至逾6%的暴跌,這種極端的行情逆轉讓在場所有的交易員都瞠目結舌。然而,這種上週五詭異盤面的推手也終於水落石出。
港股的「丁蟹效應」最先出現在一部由鄭少秋主演的經典港劇《大時代》。這是一部有關兩個世家通過在股市裏多空而一決恩怨的故事。在1992年此劇首播的時候,恆指一度暴跌20%。從此,鄭少秋在劇中主演的角色「丁蟹」就與港股的暴跌聯繫到一起,而鄭少秋也被戲稱爲「丁蟹」。 奇怪的是,只要有他的電視劇上演,市場就會暴跌。「丁蟹效應」屢試不爽:1995年《笑看風雲》播出期間港股在最低點暴跌了20%;而在1998年《江湖奇傳》播出期間恆指曾暴跌24.5%等等(如下圖)。這一效應已成爲香港股市迷幻的魔咒。而上週五至今的這一輪暴跌似乎讓「丁蟹」再次回到了投資者的視線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