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票房報捷,口碑極好,很多人說這是十年難得一見的香港電影。這樣形容可能有點誇張,卻好像有點符合所謂「香港電影」已死的論述。坦白說,「香港電影」已死之說已存在了十多年,以產量來說的確是沒法跟八九十年代相提並論,不過香港電影之死這個說法,不只是關於產量票房數字,而是很多人在慨嘆香港電影不再香港,死因可能是因爲要迎合大陸市場而出現的合拍片,甚至很多香港電影人放棄香港市場北上發展。
可是近兩年一些純港產片又陸續出現,比如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閉幕電影《踏血尋梅》,導演翁子光形容爲百分百的香港電影。《踏血尋梅》是翁子光的第三部電影。2009年自編自導的作品《明媚時光》,獲邀參與2009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並獲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第二部作品《微交少女》去年上演。《踏血尋梅》是翁子光在2011年參加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的作品 ,原本稱爲《踏雪尋梅》,除了拿得「HAF大獎(香港)」,更得到投資者垂青。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2008年4月在香港發生的一宗肢解案,死者是一名16歲少女,在援交期間被殺。翁子光花了九個月時間全職寫劇本,片商看中血淋淋的奇案故事,然而翁子光想說的卻是血腥的背後,案件所帶出的社會問題。因爲意見分岐,與原來的投資者合作告吹,最後終於找到合適的投資者,才得以完成這部由郭富城主演,杜可風擔任攝影,訴說香港故事的電影。
翁子光堅持製作百分百的香港電影,他心目中的香港電影不一定要說香港有多麼好,不一定是大香港主義,也不一定是說要怎樣反共,只要是說香港人的生活便是香港電影。影片透過三個人物,內地移民少女、失業貨車司機及工作狂警察,以懸疑反懸疑,利用兇殺案折射出香港社會特有的時代失落感。他認爲大家喜歡許鞍華、陳果,就是因爲他們強於觀察香港當下發生的事,對於香港人想什麼、關心什麼、擔心什麼有一種感知。翁子光更認爲香港電影在內地已不受歡迎,即使是香港人去內地,也不能拍香港電影,只能拍一些適應內地,拍內地價值觀和口味的電影。這一點更值得香港電影工作者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