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新加坡:美麗新世界的背後

學者王曉漁:在很多人看來,「新加坡模式」完美無缺:一黨執政、高薪養廉和嚴刑重罰,促成了清潔、秩序和效率。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新加坡並非媒體描述的烏托邦。

今年春節,我在新加坡度過。抵達新加坡,我立即想起「美麗新世界」。碧海青天,潔淨的街道和清澈的空氣(據說印度尼西亞「燒蕉」期間也有霧霾,但那是特例),夜間燈光閃爍的寫字樓,無數的立體停車場。每個街區幾乎都有學校,組屋和組屋之間有長廊相連,即使烈日灼人、暴雨將至,也不用攜帶雨傘。「我們的祖國是花園」,這首歌似乎更適合新加坡國民。看到這種景象,我有些懷疑烏托邦已經實現,彷彿行走在不真實的空間裏。「美麗新世界」,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感受。回到上海,讀到作家唐穎發來的小說《和你一起讀卡佛》,小說中的兩位主人公同樣把新加坡稱作「美麗新世界」。

讓我對「美麗新世界」產生懷疑的,是似曾相識的「烏托邦美學」。整齊劃一的組屋,整齊劃一的街區,有著統一的數字編號,像「新村」也有些像兵營。這不僅是一種美學,也表達著建造者的政治觀念。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裏提醒:「一個城邦,執意趨向劃一而達到某種程度時,將不再成爲一個城邦……實際上已經變爲一個劣等而失去本來意義的城邦:這就像在音樂上和聲夷落而成單調,節奏壓平到只剩單拍了。」

進入地鐵,在車廂裏見到久聞的高額罰款告示。讓我意外的是,廣播會傳來嚴肅的女聲,提醒如果發現可疑的人和物,請立即上報。可疑的標準是什麼?依據哪條法律?沒有解釋。嚴肅的聲音和明亮的地鐵形成巨大的反差,乘客們已經習慣了這種廣播,聽而不聞。地鐵車站有宣傳畫,畫着新加坡國旗、面帶微笑的不同族羣的面孔,拔地而起的建築,說明著「我們都幸福」。「春到河畔」的新年燈會,入口處是「熱烈歡慶,建國五十」的字樣,裏面除了醒目的財神,更有著醒目的巨幅宣傳畫。宣傳畫上是魚尾獅和金沙酒店等標誌性建築,飛機在其中飛翔,上面寫著「艱苦創業、民生跨越、經濟騰飛、繁榮城市」,讓我想起小時候的練習簿封面。財神和宣傳畫的並置,說明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經濟發展之上。至於公民權利的保障,文化思想的多樣性,似乎都是可以省略的。

您已閱讀29%(814字),剩餘71%(197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