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

一帶一路倒逼中國外交決策改革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薛力:當學者向中國外交部官員提出某個建議後,他們的反應通常是將向中央報告。外交部長地位太低,政策建議在決策中分量不足,難以扮演政策篩選機構的角色。

【編者的話】本文爲作者「一帶一路」與中國外交轉型系列評論之四。

隨著「兩會」召開,對「一帶一路」的討論也從31個省級兩會會場匯聚到北京,並引發全球關注。中國外長的記者會上,外交部長王毅稱「一帶一路」爲2015年的中國外交重點。「改變自己、影響世界」,這是學者章百家先生13年前論證過的中國發揮世界性影響的方式。

這種影響因爲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而日益凸顯。原因在於,這一戰略的實施不僅意味著大筆的對內對外投資,還意味著中國改變了數千年來的天下治理模式,嘗試以和平方式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中國漣漪」。因此,這一戰略今年逐步進入實施階段後,以「韜光養晦」爲特色的外交勢必要大規模轉型,以滿足「有所作爲」乃至「奮發有爲」的現實需求。那麼,中國現行的外交決策機制能否因應這一系列改變?

您已閱讀7%(334字),剩餘93%(46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