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旅遊

喧賓奪主的觀光客

FT專欄作家庫柏:旅遊景點總被外國遊客塞得滿滿當當,由此招致的抱怨聲也越來越大。有人憂慮,一旦旅遊業與本地生態之間的平衡被打破,遊客將取代居民,成爲城市新主人。

我在荷蘭長大,經常帶外國朋友逛阿姆斯特丹。1998年,我和幾個英國《金融時報》的同事到阿姆斯特丹度週末。一天下午,他們正沿著自行車道散步,討論著即將到來的美國期中選舉以及阿姆斯特丹絕妙的大麻咖啡店。一個騎著自行車的當地人被他們擋了道,憤怒地按起了鈴鐺。我的同事們沒理會,他們正在興頭上,沒有發現自己正走在自行車道上,或許甚至沒發現還有自行車道。最終,那個騎車的人大喊大叫地硬擠了過去。因爲我脾氣不大好,就踹了他後輪一腳。不過,他當然也沒錯:愚蠢的遊客確實擾亂了他的日常生活。

此後,當年那個騎車人遇到過的問題變得越發嚴重。2013年,阿姆斯特丹接待了840萬名外國遊客,幾乎是1998年外國遊客接待量的兩倍。被這一問題困擾的不僅僅是阿姆斯特丹。旅遊業讓不少漂亮的歐洲城市不勝其擾。一些巴塞隆納居民在陽臺外掛起橫幅,懇求遊客們讓他們睡一晚好覺。但矛盾還將會繼續激化。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sation)預計,到2030年,國際遊客的人數將從2010年的9.4億成長到18億。原籍南非的建築師斯蒂芬•霍茲(Stephen Hodes)在嬉皮年代(上世紀60年代——譯者注)搬到阿姆斯特丹。他剛剛出版的雜誌提出了一個重大問題:「如果更多的外國遊客湧入,阿姆斯特丹如何能夠保持平衡?」

荷蘭作家耶勒•布蘭特•柯爾齊厄斯(Jelle Brandt Corstius)描述了這種矛盾:「我們有幸生活在世界上最美的一個地方,然而正是這種美麗吸引瞭如此多的遊人。」誠然,是遊客使得小小的阿姆斯特丹有了世界一流的餐廳、博物館和會演。但是,遊客把這些地方擠得滿滿當當。自行車道和電車軌道上如今擠滿了人力車、「啤酒自行車」(beer bike,車上供應大桶啤酒的多人自行車——譯者注)和嬰兒車。在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人流推著你走過一幅幅倫勃朗(Rembrandt)的畫作,快得你幾乎來不及看清。歡鬧的人羣圍著「安妮之家」(Anne Frank house),等著拍攝她當年的藏身之所,然後再去逛紅燈區。

您已閱讀39%(865字),剩餘61%(134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