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就業成長已經恢復。官方數據顯示,在過去三個月裏,美國新增就業崗位比1997年9月至11月(當時正值柯林頓繁榮景象最鼎盛的階段)以來的任何時期都多。油價結束了急跌走勢。歐洲央行(ECB)滿足了市場期望,推出「量化寬鬆」債券購買舉措。強勢美元對美國企業利潤的影響,並未如人們擔憂的那麼大。還有哪裏可能出問題?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中國」。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它對世界成長的貢獻超過其他所有國家,而且有許多規避危機的工具(歸因於其龐大的外匯儲備)。但引發人們擔憂的經濟指標正變得越來越多。
經濟成長數據本身向來有修正的餘地。倫敦朗柏德街研究(Lombard Street Research)的黛安娜•喬伊列娃(Diana Choyleva)長期以來對中國抱懷疑態度,她估計,一旦考慮「近乎相當馬來西亞經濟規模」的「遺失」產值對中國去年年底發佈的數據的影響,其去年的實際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就會降至5%。這將意味著,與過去20年的增速相比,中國經濟成長出現了驚人的放緩。
您已閱讀26%(438字),剩餘74%(123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