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新常態下的供應學派改革

開域資本鄧體順:中國經濟成長速度明顯放緩,引發各方擔憂。面對疲軟,各大經濟體應對之策不同,中國應該走歐洲、日本的道路,還是走美國的道路?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進行經濟改革以來,中國過去三十多年均取得10%的年複合增長率,但是近期種種跡象顯示,其成長速度已有明顯放緩,引發各方擔憂。中國GDP在2012年放緩至8%以下,2014年進一步下降到7.4%,爲過去24年中的最低點。市場預測,在未來幾年內成長速度有可能進一步放緩至7%左右或更低。筆者認爲,目前的經濟放緩與近幾十年來經濟週期性的放緩有著根本上的不同,那就是中國經濟很可能演變成一種「新常態」時期。

何爲「新常態」?從經濟學理論來講,「新常態」下的成長放緩可以從兩方面來解釋:從供給角度來講,按新古典經濟成長模型,經濟成長是勞動,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函數;從需求角度,經濟成長是靠投資,消費和淨出口拉動。在「新常態」之下,走供給學派革命是一條可行之路,那就是通過改善供給來創造需求。衆所周知,供給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於美國,經過里根總統以及撒切爾夫人的政策主張而聞名於世。

從供給方面看中國經濟變化,首先是人口變化。中國的人口紅利在2012年通過轉折點,自此以後勞動年齡人口的逐步下降和依存人口比例逐漸上升,這可能會對關鍵的和相互關聯的成長因素,包括勞動力供給、儲蓄率。資本邊際收益和全要素生產率產生深遠影響。

您已閱讀20%(522字),剩餘80%(21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