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上臺以來,中國政府逐漸將外交原則由原來的「韜光養晦」調整爲「奮發有爲」,這一轉向的確使中國外交面貌一新,但爭論也隨之而來,奮發有爲的度在哪裏?對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時代長期堅持一些外交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其中,爭論的焦點之一就是如何看待「不結盟」政策。
之所以有種種議論,多少也因爲中國政府在有意或無意地放鬆不結盟政策,令觀察者的思想出現模糊與分歧。舉例來說,怎麼理解中巴「全天候戰略伙伴關係」,以及中俄定期舉行的大規模軍事演習,這表明中國有意與這兩國公開或暗中結盟嗎?另外,外部的爭論也可能成爲政策調整的先聲。隨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日益開放和政學兩界互動的加強,學者的觀點有可能會被政府所關注,甚至被採納而轉化爲實際政策。
不結盟是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確定的一項外交政策。這項政策的提出是與「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戰略方針分不開的。國內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就要求外交爲其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中國就不應當與別國結成軍事同盟,以免捲入軍事對抗或軍事衝突。在當時,這的確是一項外交創新。30年來,此項政策得到中國朝野的一致擁護。而目前,可以不誇張地說,中國政府以及中國國際關係學界對同盟產生了嚴重的拒斥心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經常將結盟指斥爲冷戰思維,《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聲稱,要捨棄冷戰思維和同盟對抗,通過多邊合作維護共同安全,協力防止衝突和戰爭。
您已閱讀27%(597字),剩餘73%(16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