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中國研究的麥加」是怎樣建成的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前助理主任熊景明:從冷戰時期研究鐵幕後中國的西方學者落腳地,到改革開放後海內外學者的大本營,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成立50年來,陪伴了幾代研究者的成長。

【編者的話】1963年成立於香港的「大學服務中心」,專門爲冷戰期間從海外到香港來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服務。1988年中心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更名爲「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擁有當代中國國情研究最齊全的圖書館,被稱爲「中國研究的麥加」。2015年1月,中心舉辦50週年研討會,傅高義、馬若德等多位中國研究領域的學術泰斗齊聚一堂,回憶他們與中心的交往故事。FT中文網獲得授權,刊發一組來自研討會的回憶文章。自1988年至2007年間主持中心工作的中國問題專家、作家熊景明女士在本文中,描繪了中心成長爲海內外中國研究者大本營的的軌跡。

九龍亞皆老街155號

1979年秋某一天,按報上兩寸見方的小廣告指示,我找到九龍亞街老街155號時,已近黃昏。這是一座別緻的兩層樓住宅,園中草地足夠打羽毛球。典型英式建築,八邊形主房窗外,一叢棕櫚鬱鬱蔥蔥。沿牆一排樹木,紫荊、木棉、白蘭花…… 門口沒有招牌,大鐵門關,小門不鎖,推門可入。院中停放著一張小麪包車,車身上寫著:「大學服務中心」,便是這個機構的名稱。

您已閱讀5%(440字),剩餘95%(873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