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羣體智慧

羣體智慧成了陳詞濫調

FT專欄作家凱:羣體的本性決定了它會攻擊任何持異見者。在大革命時期的巴黎街頭、在平壤的廣場上,在切爾西俱樂部的看臺上,情況都是如此。

「羣體的智慧」已變成了一個現代陳詞濫調。它也是一種奇怪的說法——那些參加紐倫堡黨代會(Nuremberg Rallies,1923至1938年期間納粹黨一年一度的集會——譯者注)的人、「雅各賓專政」(Reign of Terror)時期那些在囚車旁歡呼的人,都根本毫無判斷力。許多形容詞可能都適用於描述一羣聚集在一起、爲「親愛的領袖」金正恩(Kim Jong Un)鼓掌或是爲切爾西足球俱樂部(Chelsea Football Club)歡呼的人,但「有判斷力」絕非其中之一。任何未參加過這些活動的人都必須問自己一個問題:爲何這麼多和我們如此相像的人會有那樣的表現?他們究竟在想什麼?

關於影響羣體行爲的因素,有相當多的研究。我們有確認自己羣體或部落身份的現實需求,但這一點經常被不擇手段或精神有問題的領導人所利用。擁有相似觀點的羣體成員會強化彼此的觀點,促使彼此的觀點更加極端化。「他們在想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大多數時候,他們根本沒有在思考。這通常就是羣體行爲的本質。

那麼,「羣體的智慧」這一說法又是如何產生的呢?它表達的其實是一種數學特性,即對同一變數的許多獨立判斷的平均值比個人自己判斷的預期錯誤率要低。這就是詹姆士•蘇羅維奇(James Surowecki)在他那本廣爲傳閱的同名書《羣體的智慧》(wisdom of crowds)中所援引那個例子的背景。蘇羅維奇援引的是著名數學家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對一場猜測一頭公牛重量比賽的觀察(實際上,高爾頓關注的是中位數而非平均估值,但這裏忽略這一技術細節),從而提出了羣體有智慧的觀點。

您已閱讀51%(688字),剩餘49%(66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