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金融危機後,國際貿易環境和資金流向發生明顯變化,加之中國推出4兆刺激計劃,整個中國的流動性體系在舊有框架下積累了一系列問題,直接結果就是影子銀行的過度擴張。自2013年一季度以來,中國央行對內清理影子銀行,對外鼓勵境外人民幣囤積並積極引導迴流,展示了其重新梳理流動性分配體系的決心。
2014年,中國央行管理貨幣體系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新框架已逐步浮出水面。在過去十年的舊框架下,中國依賴資本流入產生流動性增量,銀行承擔主要流動性分銷功能,而央行通過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進行總量調控。在新的框架下,境外人民幣中心,境內股市、債市、私有銀行,以及部分「轉正」的影子銀行和新興網路金融領域,都將成爲有機組成部分。而股市在這個新型貨幣管理框架中將扮演尤其重要的角色。
首先,股市將成爲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長期具備投資吸引力的股市,將是促進人民幣在境外加速囤積和迴流中國的關鍵。在所謂「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框架下,境外人民幣的囤積一方面依賴於中國外匯儲備的良好運用以及以高鐵爲代表的過硬的產品和服務輸出,另一方面,持有人民幣的政府和機構需要一個具備持續吸引力的人民幣投資市場。過去數年,主要以人民幣升值爲主的持幣驅動力已不可持續,而「點心債」等人民幣投資品市場的發展遠遜預期。雖然債市隨後肯定也將得到鼓勵,作爲吸納迴流人民幣流動性的「池子」,但因爲中國畢竟是後發貨幣崛起國,處於已有美元體系框架下,加之正經歷經濟結構轉型關鍵時期,股市作爲「池子」的優先度顯然最高。
您已閱讀23%(639字),剩餘77%(209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