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存」、「積」、「蓄」等在中國古代象形文字中包含穀子、田地、絲線和孩子的象形。與之相對的是,「債」字是一個人站在一堆作爲貨幣的貝殼旁邊,可以想像這個人是非常無助的——這就是古代版的「我欠你」(IOU)。中國人用「千金勤中尋,富貴儉中藏」來教導孩子,用「早睡固然省蠟燭,多添子嗣不足取」幽默地勸誡成年人。
金錢,或者說缺錢,也是中共30餘年前決定將經濟對外國投資者開放的一個主要動因。當時中國的資金極其喫緊,1974年鄧小平(後來成爲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打算帶一個代表團訪問聯合國(UN),他發現國庫裏只有3.8萬美元外匯能用於支付盤纏。
那麼,既然中國不乏警示人們小心用錢的諺語,爲何中國政府過去5年來在財政支出上如此嚴重地偏離了克勤克儉的正道呢?政府、公司和家庭的負債總額與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大幅增加至240%,相當於金融危機時的兩倍。
您已閱讀24%(384字),剩餘76%(123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